丰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乐亭耕地不用牛的梦想成真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好治吗         http://m.39.net/pf/a_4694656.html
儿童白癜风好治吗         http://m.39.net/pf/a_4694656.html

年9月,在汀流河人民公社成立大会上,新任公社社长孟祥明操着浓郁的丰南口音,大声描绘公社的发展远景:“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化肥用不尽,粮食像山头。”当时,有人悄声说:“耕地不用牛,做梦吧!”

牛,是庄稼人的主要生产伙伴,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耕地,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种地没有牛,那怎么行呢?所以当时人们听了根本不相信。

历史上,用牛耕地,落后的农耕方式,生产力低下,制约着农业发展。家畜为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成分,人们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民国时期县志记载:“农业以勤胜之,亩获不过斗余……农业所收既在平年亦不敷半岁之用。”可见解放前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简陋,粮食产量低,人民生活困苦。而牛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人家对耕牛是望而兴叹的。解放前,人们把小康生活描绘成是“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儿。”在农村这算是不错的人家了。那时,我家5口人,10余亩耕地,不算是十分贫困的人家,但还是养不起耕牛,种地是和有车牛的人家“份种”,所谓“份种”,大概和现在的股份制差不多,有地的人家把土地、劳力、车牛都要算做股份,合伙耕种。这说明耕牛在日常生活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有车马壮牛的人家是让人羡慕的。

全国解放以后,人们过上了太平日子,生产条件大改善。年,我家积攒了一些钱,花元钱买了一头*牛,可别小看那时的元钱,当时是4分钱一斤小米,4斗玉米一支琏霉素。好年头一亩地产3——4斗小麦,凑齐元钱谈何容易?有了耕牛,家里改变了与人“份种”田地的历史。继而配备了牛棚、草棚、车棚和犁杖、盖、铁瓦车及各种套具,生产有了大的改观。年搞合作化,土地和牲畜车辆都入了社,耕牛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那时土地,劳力,车辆,牲畜都算股份,参加收益分配。但是,耕牛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现实,仍然没能改变。春种时,一架套至少要有四个人才能凑齐,即:一个牵牛的,一个扶犁的,一个点种的,再加上一个滤粪的。这种一头牛四个人的模式一直延续了几十年,但牛毕竟能代替人工大部分劳作。年发大水,水灾过后生产自救,收玉米,砍高粱,收割的庄稼,肩扛人挑送往生产队场里。地潮湿无法用牛耕,种荞麦,大镐刨地,手工撒种,全靠人工。秋后,耕牛饲草不足,就靠荞麦秸秆饲喂,是人畜共度灾年。

当时,各生产队都建有饲养处,有专门的饲养员,一个百余人口的生产队,一般有10来头牛。那时,一个公社一个拖拉机站,有四、五台拖拉机,主要用来运输、垡地带小麦脱粒机。记得比较深的年7月28日地震时,我村有些生产队小麦脱粒还没脱完,原因是上百亩的小麦靠一台小脱粒机,有时还要牛拉碡碌轧,一个多月也没过完麦秋。

年,全县机构改革,人民公社解体,虽然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但耕地不用牛的状况仍没有彻底改变,而且还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一家一户成了一个小的生产单位,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约三分之一的人家几乎都养了牛。全县各大集市,都有大牲畜交易市场。耕牛在农业生产中,种地、拉车搞运输,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农机的需要更加迫切。在农村,首先是手扶拖拉机进入各家各户,机械化作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进入二十一世纪,耕牛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汀流河镇丰庄来看,一个余户人家,多人口,多亩土地的村庄,现在全村已没有了一头耕牛,却有4台大型拖拉机(90马力以上动力),两台中型拖拉机(35马力以上),多台手扶拖拉机。从春种到秋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种麦用播种机,收割用收割机,玉米的播种、收割、秸秆处理,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花生的播种、覆盖地膜、收获也由机械作业,以前人们想象不可能的事,如今变成了现实,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上午还是一片整整齐齐的玉米地,经机械收割播种,下午就成了平平整整麦田,并达到了人和畜力无法达到的作业效率和数量。收割小麦也不用愁阴雨天,全村千八百亩小麦,不出三天就全部收割完毕,以前个把月过完麦秋的情景,成了人们的笑谈。

毛主席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现在看看满地跑的拖拉机,从垡地、种地、收割及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再也见不到遍地*牛走了。牛耕地、拉车已成为历史,当年“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口号,已经变成了现实。愿农业机械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巢书林,退休教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