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长会寨设置于元代的探究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 http://www.paisufa.com/
关于长会寨设置于元代的探究

明代的威海区域为了防倭抗倭,设置了一营、三卫、四个千户所,沿海岸还修建了大量的烟墩,营和卫所之间修筑了作战支援及通信用的“堡路”和堡,同时还设置了为卫所官兵提供后勤保障的屯。这些营、卫、所、墩、堡、屯,在明清史料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至少留下了名字,为后人考察、比对提供了依据。而沿海大量分布的*寨遗址,史料里却没有系统的记载,这给我们留下一系列难解的迷团,其中,*寨的设置的年代更是众说纷纭。

长会寨遗址,位于威海·文登·张家产·下冷家村、上冷家村与侯家镇寨前杨家三村之间,现今依存。

.长会寨遗址与防区.遗址记载与实地考察

长会寨遗址在版《文登市志》和07版《文登文化志》均有记载。从间隔0多年的遗址记载上,也能看出岁月对*寨遗址的侵蚀。

年出版的《文登市志》第二十一编·第九章文物·下记载:

长会寨遗址,位于侯家镇寨前杨家村东北公里。边长00米,正方形土寨,“长会寨”字,年以前尚存。元代防倭所设。原有南大门,门脸以条石为基,砖墙,门南有土炮台,南西段有小门;城墙均土筑,底宽0米左右,高7米左右,土墙上间隔筑瞭望台,与西.5公里的烟墩相望。寨内露天大堂,土筑砖石护面,另有兵舍等瓦房。今仅存北墙约60米段,南门附近0米段。大青砖、青瓦、红砖多处可见。

07年出版的《文登文化志》记载:

寨址位于丘陵台地之上,北面地势较高,南面呈缓坡地带,7县道从遗址的中北部穿过。据村中老人说,原长会寨边长约00米,为正方形土寨,夯土墙底宽约0米、高约7米,土台上间隔筑望台,与西公里外的烽火台相呼应。南门外有炮台,寨内设露天大堂,土筑,砖石护面,有瓦房兵舍,南设一门。

0世纪80年代后,因填海、修路,土寨遭破坏,今仅存北寨墙50米。残存寨墙受雨水侵蚀,寨墙呈梯形,底部厚米,顶部不平整,最好处位于残墙中部,两端高约5米。从西侧面断面上看,寨墙为夯筑。在残墙中部采集到两块砖。寨耕地中随处可见破碎的瓦片,耕地边还有少量的残砖碎瓦。建国初,在东南角的寨墙顶修建了一座瞭望哨楼,现存。

长会寨遗址在卫星地图显示明显,按照卫星地图测量寨城东西、南北寨墙长均在0米左右,周长90米,在高德地图上也有标识。08年8月和00年月笔者先后两次实地考察过,情况基本与文化志记录吻合,仅存北寨墙50米,但东南角的瞭望哨楼已经不存在了,四面寨墙的基本轮廓还能勉强辨认出来,寨门已经分辨不出来了。因条件限制,未实地测量。

.防御对象与范围

从长会寨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其为典型的明代卫所*寨,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倭”“备倭”而设。

长会寨位于靖海湾内长会湾西北侧,东南距埠口.5公里,南侧为长会湾内较大的青龙河河口,相距长会湾约米,与长会湾东侧的主到寨共同扼守埠口,主要防御千八港登陆点。

整个靖海湾地形较复杂,南侧与*海相连,呈西南-东北走向,纵深长达5公里,有众多河流(蔡官河、青龙河等)在此入海,形成一个复杂的复合海湾,可细分为个相连的海湾,形成一个三重葫芦形,由海向陆分别为靖海湾、长会湾、埠口湾,由此形成两个相对狭长的水道为长会口和埠口,此处是天然的避风港和防御要冲。最内侧的埠口湾西侧有历史上著名的千八港,也曾有称千步港,清·光绪《文登县志》卷一上·山川记载,该港由于北至顺天(北京)、南至江宁水道(南京)各一千八百里的而得名,元时海运避成山风涛之险,就舣船于港,陆运于北海,再由海船放洋。可见该处自元代起就是胶东地区重要港口。

整个靖海湾是靖海卫的防区,目前靖海湾周边除了靖海卫外,发现的*寨遗址由东向西有五里寨、苽蒌寨、得胜寨、主到寨、武将寨、长会寨、彦家寨、于家寨、胡家寨、五垒岛寨等0座,烟墩遗址更多,可谓*寨林立、烟墩密布。由于史料的匮乏,目前对这些遗址的进一步研究工作举步维艰。

长会寨设立时间

《文登市志》在遗址记录时明确指出长会寨为“元代防倭所设”,笔者在追踪这条信息的依据时发现,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网站中关于宋村镇城东村地名来历下记载“位于宋村镇东部。元延佑二年(5年)文城峰南村西千户所知事王世贤碑云,王世贤先任云南千户所知事,后迁芝罘所知事,后迁官至文登县,任长会寨千户所知事。明成化时(65~87年)王世贤六世孙王萃由文登城东凉水湾迁入昌阳城东门外建城东。”

从这一资料可以判定:“长会寨”在元代已经设立。由于是现代资料,其中“云南千户所”和“芝罘所”这两个名称存在疑点。为此,继续追查宋村镇城东村的相关历史记载。

.《城东村王氏家谱》王世贤记载

在洪金洋先生的帮助下,笔者找到了《城东村王氏家谱》,该新编族谱收录了旧挂谱的第二、三挂谱《谱首文》,其记载:

王公讳世贤,罘山人,任文登县长会寨管业,世千户所知事。配于疃村于氏,三男。延佑二年,卜葬城东南丰山前,北凉水湾西,墓志至今昭然。其为来文登之始祖无疑矣。茔熟地周围十亩,被人盗典。乾隆五十年城东永康、因寺桥诚、南圈重旸三人为首,收钱赎出,每年租钱一千五佰。三年之末,猪羊大面,清明致祭,三家轮流经管。又于庚戍年修补古墓,东圈士亦与有劳马,其时居于何村,三男何名,惜皆不传。

相传,东去一支,若因寺桥、鳌山、庙后、靳家店是;西来一支,始于帽儿埠,继则沙子、长会口、城东。由城东而南圈、河南、洛小里。是奈东西门俱托始于此,而名未登于谱,以中间类多湮没失传,难于叙述耳。

然而有功之祖,自当百世不祧也。今于新谱既成之曰,特书其名于谱首,以明木本水源之由。其不可考者,姑阙之,仍照老谱:自仲仁祖起,庶远有所绍,而近有所承云。

该挂谱最初修于清顺治元年(6年),后清嘉庆十四年(年)分成三个挂谱。“新谱既成”指的应该是清嘉庆十四年所修之谱,也就是上段载有《谱首文》的挂谱,“仍照老谱”指的是清顺治元年所修之谱。可见王世贤曾“任文登县长会寨管业,世千户所知事”且有“延佑二年”墓碑,“庚戍年修补古墓”(推测为雍正八年,70年),至于止于何时碑文“至今昭然”就不好判断了,最遗憾的是谱书未抄录下碑文原文。

“世千户所知事”可以理解为世袭千户所知事,《元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五·百官一下记载“中统三年,初置武卫。至元元年,改为侍卫。八年,改为左、右、中三卫,掌宿卫扈从,兼屯田。国有大事,则调度之。”元代设置的几个卫中只有这三个卫下的行*千户所设有“知事”一职,“行*千户所十,秩正五品。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知事十员。”王世贤任千户所知事应该是曾在这三个卫中任世袭千户所知事。

“管业”疑似“管勾”的误记,“管业”一词虽在宋代就有使用,但其含义与“管家”相近,并非官职,金元时期中央和地方各职司多置管勾,管勾一职,品秩为八品或九品,这与千户所知事一职品级相当。王世贤应是从其他*队调到长会寨任管业(勾)。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记载的困惑

《国家地名信息库》的记录对比《家谱》,已经有很大不同,“罘山人”已经演变成“先任云南千户所知事,后迁芝罘所知事”,这里的“罘山”具体是指江苏连云港的罘山还是烟台的之罘山,还需进一步考证。“长会寨管业,世千户所知事”演变成“任长会寨千户所知事”。

至于“明成化时(65~87年)王世贤六世孙王萃由文登城东凉水湾迁入昌阳城东门外建城东。”的记载也是存在疑问的,旧挂谱的第二挂谱《边序》记载的很清楚“城东老谱,始于顺治元年,而卜居之年不传,盖由来旧矣。查老约,嘉靖四年,王治买古城里修良地亩,城东之由,疑始于此。又嘉靖三十八年,王萃买仁和坊管旺地,约族老云此,即居城东之始祖。治祖在谱列五世行,萃祖在谱列六世行,其或为父子,或为叔侄,今己不可考矣。”可见,“明成化时”也不知从何而来。

最重要的是,从《城东村王氏家谱》的记载来看,并不能确定王世贤“任长会寨千户所知事”系出自“元延佑二年(5年)文城峰南村西千户所知事王世贤碑云”。这样《国家地名信息库》的记录除了能提供些史料线索外,一点史料效力都没有,而且还造成了混乱。史料整理是一件严谨的事情,秉着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应实事求是,且不可随意演绎甚至炮制“史料”,一旦以讹传讹,造成众人皆知,犯下的错误、造成的影响就很难再改正了,这样的例子很多。

.《文登县志》王世贤记载

光绪版《文登县志》多处记载了王世贤其人,但也未收录其碑文内容,这只能佐证了王世贤以及其墓碑的存在。

《文登县志》卷四下·冢墓下记载“千户所知事王世贤墓,在城东三里丰南村西。有延祐二年(5)墓碑。”

《文登县志》卷六·选举表一·元下记载“王世贤,千户所知事”

《文登县志》卷四中·寺观下·修真观记载“有元泰定二年(5)重修碑...文云:文登东南三十里有山曰‘鸺鹋’,旧有修真观,耆宿王世贤请道深住持斯观。”

.*寨的设置年代

《城东村王氏家谱》记载的王世贤“任文登县长会寨管业”,遗憾没有墓碑碑文留存可考,但可以结合*寨的历史沿革判断其合理性。

明初,山东沿海地区确有设置过一批*寨的记录。《明实录·太祖实录》卷载洪武二十五年(9年)十一月“乙酉,山东都指挥使周房言,所属宁海莱州二卫,东濒巨海,途岸纡远,难于防御,近者审择莱州要害之处,当置八总寨以辖四十八小寨,其宁海卫亦宜置五总寨,以备倭夷,诏从之。”当时的威海区域的三卫四所还没增设,其海防任务主要由宁海卫承担。

依《明实录》所记,威海区域内的*寨大多设置于明代,但结合其他史料,在明之前元代甚至更早,威海区域内就有*寨设置,明代很可能在这些前朝已有*寨设施基础上,复设了明代的*寨。

..明前巡检司及其他*寨的设置

史书记载,威海区域最早设立的*寨是巡检司*寨,威海区域的四个巡检司设置的时间都要早于明代,《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在京东路登州牟平县下记:“有乳山、阎家口二寨。”,温泉镇的记载始于金代(南宋),《金史志第六·地理中》在登州下分别记有汤泉镇、温水镇,云:“县四、镇二:……镇一汤泉,文登,剧有文登山、成山、昌阳山。镇一温水。”赤山寨和辛汪寨在元代时也有记录,光绪《文登县志》记载“元设...赤山寨、辛汪寨、温泉镇巡检各一员”并记录在了大量的元代巡检的名字。

99年月,在威海市区的寨子村附近出土了《宁海州文登县辛汪巡检司创立营寨记》石碑,从该碑落款为“进义校尉莱州府宁海州文登县辛汪寨巡检孙谅”来看,巡检司称为“寨”确定无疑,再从“给弓兵百人”,“筑营垒,深濠堑,建峰台、斥堠、公厅、舍次,一皆如法,金鼓旗帜,衣甲器械,无不精利,壁垒坚固而兵士整肃,警逻严密而号令详明。”等信息来看,山东沿海地区的巡检司实质上就是一种归地方*府管辖的*寨,并且这些巡检司*寨是设有寨城的。最后按该碑文内容所述辛汪寨巡检司当设于洪武二年(69),这就是典型在前代*寨的基础上复设了巡检司*寨。

明·嘉靖《宁海州志》古迹下记“远岛寨城,在文登西南八十里,玄真岛城,在文登东南一百里,竹岛寨城,在文登县东南(北)八十里,五垒岛城,在文登县南八十里”。从这些“寨城”记录在明代方志的古迹一栏中来看,其设置的时间也应该早于明代。

..明前设置*寨的缘由

明代之前,山东沿海就已经开始有倭寇袭扰,需要在沿海设置*寨屯兵“防倭”“备倭”。

明·泰昌《登州府志》卷之十人事志二·兵防下记:

宋,庆历二年(0年),郡守郭志高奏置刀鱼巡检,水兵三百戍沙门岛,备御倭寇,每仲夏仍居于黽(砣)矶岛,以防不虞,秋冬还南岸。著为令每岁相沿,防守备御之严如此。

元,至正元年(6年),佥山东沿边州域民户为*,益都淄莱所辖登莱州李壇旧*内起佥一万人,差官部领御倭讨贼,而水*之防仍寻宋制焉。

宋(金)代,山东沿海的登州就“置刀鱼巡检”以“备御倭寇”了。到了元代,又“佥一万人”以“御倭讨贼”。可见“防倭”“备倭”之事,早在宋元时代就开始了,只不过到了明代倭寇袭扰日趋严重,《明实录》记录下置八总寨、五总寨以及四十八小寨一事。

据《湖南宪副赵公神道碑》记载,(后)至元年间(5年–0年),赵天纲曾奏称“山东傍海诸郡,奸盗潜通岛夷,叵测上下,数千里无防察之备,请置万户府益都,出甲兵、楼橹以制其要害,凡七十二处。”山东沿海的奸盗之人与倭寇相互勾结,濒海之地颇受其害。赵天纲是在至元二年至五年(6–9),任佥山东东西道肃*廉访司事,有关山东的建言应在此段时间所奏请。

另外,《元史》及其他史料,也可以佐证元代后期倭寇袭扰山东及辽东沿海地区日趋严重。

《元史》卷9·列传第二十六·纽的该下记载,从至正十八年(58年)开始,倭寇又开始“连寇濒海郡县”。是年,倭寇进攻辽东的金复州等地,纽的该奏请朝廷派人“往赏赉而抚安之”。

《元史》卷6·本纪第四十六·顺帝九下记载,二十三年(6年)八月丁酉,倭寇又侵掠蓬州,守将刘暹奋勇抵抗,大败倭寇,“至是海隅遂安”。

据宋濂(0年–8年)《元故秘书少监揭君墓碑》记载和当代学者考证,66年月鲁不花、胡均、揭汯等一行在渤海湾铁山附近遭遇倭寇,众人遂顽强抵抗,但却不敌,致使月鲁不花及其妻妾、儿子等80余人都被杀害,胡均、揭汯等人幸免于难,得以逃脱。被害人之多,令人震惊,足见倭寇人数之多、活动之猖獗。

根据史料记载,在(后)至元年间,趁着山东红巾*起义,战乱不断,*权反复更迭,海盗与倭寇(岛夷)就已经开始“连寇濒海郡县”,赵天纲“请置万户府益都,出甲兵、楼橹以制其要害,凡七十二处。”这七十二处要害置于何处,史料未明确记载,但至少说明在元代已经在“山东傍海诸郡”开始设置*寨以屯“甲兵”和“楼橹”以“防倭”“备倭”了。

注:

甲兵:指披坚执锐的士卒,亦泛指*队。

楼橹:亦作“楼樐”。古代*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

至元:元代年号使用比较混乱,有两个至元年号。一个是元前期忽必烈使用的至元(6年-9年),一个是元后期惠宗使用的至元(5年-0年)。

.长会寨周边的烟墩与屯.长会口墩

明·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一·兵防·靖海卫下记载:

墩堡二十六座:曰大湾口、曰浪浪、曰峯山窝、曰姚山头、曰青岛嘴、曰明光山、曰路家马头、曰长会口、曰赤山嘴、曰石脚山、曰狗脚山、曰苽蒌寨、曰起雨顶、曰胡芦山、曰店山在卫西北;曰标杆顶、曰坟台顶、曰望浆山、曰憨山、曰孤西山、曰蒸饼山、曰唐浪顶在卫东北;曰柘岛、曰铎木山、曰郭家口、曰石冈在卫东南。

从明代起,众多史料都有山东沿海卫所的烟墩名称记载,早期墩堡多为混记,后来墩堡就分开来记。上文《山东通志》的记载,在靖海卫的烟墩中,有个“长会口墩”。在实地走访发现长会寨西,直线距离.公里烟墩山上有座烟墩遗址;在长会寨东南,直线距离.0公里的张家埠村东南有一座埠口烟墩遗迹;在长会寨南直线距离8公里的长会口村南还有一座长会口烟墩遗址。按照地理位置和传承下来的地名来看,“长会口墩”应在长会口村南,那长会寨东、西的两座烟墩遗址又对应着史料里哪一个墩呢,还需进一步研究。

由于史料里只记下墩的名字和大致方位,当地百姓传承下来的名字除了烟墩山外,一般都以所居住的村落和烟墩的方位关系命名,如东墩、西墩、南墩、北墩。甚至同一座烟墩遗址,不同的村落百姓所称谓的名称也不同,在这个村东边,这个村叫东墩,在那个村西边,那个村就叫西墩。这给确定史料里的墩名和现实中的烟墩遗址的对应关系,带来了很多困难。

长会寨西烟墩山烟墩遗址

长会寨东埠口烟墩遗迹

长会口烟墩遗址

.长会寨屯

清·康熙《靖海卫志》增补·屯名下记载:

本卫屯四十三处,曰狼尾,曰老*,曰草埠,曰草埠角,曰古障,曰古障角,曰殿山院,曰邹山,曰桃子山,曰玄真岛寨,曰蔓天岭,曰石窑,曰榛子沟,曰桃花石,曰达*,曰明光山,曰望港山,曰长会寨,曰石獐河,曰五里岛寨,曰刘家茔,曰汪岛,曰生家岛,曰汤湾泊,曰杨家港,曰落落沟,曰大金院,曰金家庄,曰小泊子,曰小泊子角,曰峰山,曰管山,曰西古障,曰黑石埠,曰茅茨埠,曰远庄,曰泊子,曰窑南泊,曰冷家庄,曰*埠岭,曰绵马,曰青里。以上各屯俱坐落宁海、文登界内。

明代史料没有记载卫所下屯名,至清代后史料开始记载卫所下屯名。如上面引用的清·康熙《靖海卫志》,记载了靖海卫下有个屯叫“长会寨屯”,至于“长会寨屯”和长会寨的关系,现在众人也没有达成共识。笔者倾向于明前期卫所,官兵驻扎在寨中,以防御为主;到了明中后期,由于严密防范、倭寇袭扰的减少,卫所逐渐转为以屯田为主。在卫所和地方*府的统筹下,*寨士兵迁出*寨,择地进行屯田。在给这些屯命名时,或许某个屯离长会寨较近,该屯就命名长会寨屯。

据年《文登市志》第一编·第五章村庄下对长会寨周边的村及长会口村的记载如下:

寨前杨家:明嘉靖时,姜姓来长会寨西南立村,称寨前。明末,杨、王、傅姓由靖海卫迁入,改今名。59户。

上冷家:明初,冷姓来建冷家。清初为区别于东村,就地势称上冷家。6户。

下冷家:明末,时姓自告驾口来居,以石硼为谷场,故名石场。清初,随西村更名下冷家。9户。

长会口:清乾隆时,李姓由李家疃来长会海口之北建村。85户。

现代整理地名资料中已很少发现有关卫所下屯的记载,从以上这几个村,看不出哪个和长会寨屯有关,也许“长会寨屯”永远消失在历史车轮中了。

.结论

由于史料的缺失,目前想从史料里确定这些*寨的设置年代已经是困难重重,任重道远。虽然长会寨在族谱里有元代就已经存在的记录,但考虑其史料效力较低,就此断定长会寨就设于元代还有点牵强,最好能找到其他的更有效力的史料或能佐证的材料。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可以肯定的是在明前的宋金时期,山东沿海已经开始设寨屯兵以防倭。至于史料里系统记下那一串的烟墩名、屯名及堡名,还需进一步考证与现在遗迹的对应关系,以衔接上这段割裂的历史。

相关链接:

他山之玉-简珺童话-读《辛汪巡检司创寨记》

他山之玉-简珺童话-关于“寨”的东拉西扯

长会寨-简珺童话

李风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