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海域规划与管理研究。
徐伟,研究员,博士,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海域使用论证专家库专家,研究方向为海洋管理政策、海洋空间规划、海域有偿使用。
岳奇,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空间规划。
本文出自《地域研究与开发》年第6期
为协调海岸带不同类型空间的矛盾,从海陆统筹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构建海岸带空间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研究并提出了各空间类型的判别方式,提取了河北省唐山市海岸带“三生空间”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唐山市海岸带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面积分别为.6,.5,.1km2,比例分别为23.90%,67.16%,8.94%。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生产空间主要围绕曹妃甸为核心,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滦河口区域。
0引言
海岸带地区有着世界公认的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大量人类生存活动和开发活动,全世界约有60%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带地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规模增大,土地资源短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及用海活动之间的争夺与冲突日趋激烈,例如,城市用地、工业用地空间占用优质耕地,填海造地用海、港口用海挤占传统渔业用海等矛盾,给海岸带地区各种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加大,海岸带资源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有限的自然、空间、经济资源,对于海岸带资源的合理规划、科学开发是高效利用海岸带资源的重要保障,迫切需要通过海岸带地区的相关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引导、调整开发布局,抑制盲目无序、破坏性、不可持续的开发。
“三生空间”布局理念是以发展目标为导向,其内涵可概括为:(1)生活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活动所使用的空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空间条件,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不仅要有生产空间的支持,也包含了对生态空间的要求,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本质上都是要为生活空间功能的实现所服务,促进生活空间宜居度是正确协调“三生空间”关系的重要纽带;(2)生产空间具有专门化特征,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定的功能区,其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是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根本原动力,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丰富发展创造物质基础;(3)生态空间是具有生态防护功能、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地域空间,其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基础,是支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实现各自功能的前提,只有保证生态空间的重要基础性地位,才能更好地协调人-社会-环境的关系,才能保障生态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三生空间”是彼此交叉的共生性关系,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原则调整三者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自然规律性,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互利共赢。
目前我国的三生空间分类方法主要包括量化识别法和功能空间分类法,量化识别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进行统一评价,最终实现“三生空间”的量化分区;而功能空间分类法则利用对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分析,实现对“三生空间”的分类分区。在分类体系方面,现有的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和海域使用类型分类体系中,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分类已较为成熟,但对于生态空间的划分还未做出具体规定。已有学者尝试构建全国尺度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的分类体系,并通过三生空间综合视角和重构视角对国土空间利用进行全面评价,也有学者基于三生空间的视角针对海岸线的利用适宜性评价进行研究,但是,基于海陆统筹的海岸带“三生空间”布局划分理论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在基于海陆统筹视角的基础上,构建针对海岸带地区“三生空间”分区方法,并对其内涵、理论、分类体系以及分区过程等问题开展相关探索。
1研究方法
由于海岸带是陆海交汇过渡地带,拥有河口、海湾、澙湖、湿地、海藻床和珊瑚礁等多样的海洋环境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带地区不仅受到海上开发活动对环境破坏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陆上建设用地空间过度扩张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基于此种特殊性导致在配置海岸资源时不能直接套用陆地分区体系和划分方法,宜按照区域差异划分不同的功能区进行海岸带分类,并统筹考虑海岸线向海一侧和向陆一侧开发活动的兼容性,才能有效地解决海岸带地区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1.1分类原则
1.1.1差异性原则。不同层级尺度的海岸带空间规划下的“三生空间”划分对象有所差异。在宏观层级尺度下的海岸带空间规划中,城镇、渔港所辖的海岸带空间可视为生活或生产空间,其间包括的自然岸线或整治修复后具有生态功能的海岸带空间可视为生态空间。而在微观层级尺度下的海岸带空间规划中,城镇边缘的海岸带空间可视为生活空间,渔港、码头、围填海集中的区域可视为生产空间,海洋公园、湿地、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可视为生态空间。
1.1.2复合性原则。“三生空间”中三类空间的功能性质在多数情况下是多元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代表的只是其所在空间的主导功能,例如沿海的海洋公园是明显的海岸带生态空间,但其中的服务设施可划定为生活空间。同时,不同层级的“三生空间”有着不同的空间功能,例如在宏观层级尺度下的海岸带空间规划可将城镇所辖海岸带空间作为一个带状的生活空间,而在微观尺度上,该城镇所辖的海岸带空间又包括渔港、码头、自然岸线等生产、生态空间。这就需要在划分海岸带空间时明确规划的尺度及层级。
1.1.3协同优化原则。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理论给出了宏观尺度国土认知的基本范式,而海洋功能区划划定了海域开发利用的基本格局,这就要求在确定海岸带空间功能定位时,应充分考虑比邻陆域用地类型、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管控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同时,充分考虑相邻海域自然环境的趋同性、功能区类型、管控要求。根据海陆空间的关联性和海岸带位置的特殊性,统筹协调海陆保护与利用,保障海岸功能定位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港口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实现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优化保护。
1.2分类体系
在根据上述分类原则的基础上,以海岸带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主体,并兼顾陆海协调发展,建立海岸带“三生空间”分类体系(表1)。
表1海岸带“三生空间”分类体系
Tab.1Coastalzoneecological-living-industrialspacesclassificationsystem
生产空间指用于沿海农业、港口、工业生产、矿产能源的海岸带空间,分为农林牧渔生产空间、港口码头空间、临海工业空间和矿产能源空间,包括用于农作物种植、木材种植、放牧、渔业养殖、捕捞生产、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码头、防波堤、港池、航道、仓储等建设、港工业建设、盐田以及油气开发建设等的海岸带空间。生活空间指用于建设沿海生活、休闲、旅游、娱乐的海岸带空间,分为城镇建设空间和旅游娱乐空间,包括用于城镇建设、风景旅游区、酒店、浴场、游乐场、水上运动场及辅助设施建设等的海岸带空间。生态空间指用于海岸线保护、海岸带整治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和养护等的海岸带空间,分为保护利用空间、特殊利用空间和未利用空间,包括已划定保护区或未划定保护区但具有重要自然、人文和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需要保留海岸形态和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维育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海岸带空间。
1.3分区方法
在海岸带“三生空间”划分过程中,以海岸线为中线,应统筹参考海岸线毗邻海域和陆域的优势开发利用类型,如果海岸线向海一侧为渔业、工业、交通运输、旅游娱乐、造地工程、特殊利用等明显的功能用途所占用时,则依据向海一侧开发利用类型确定海岸带“三生空间”;如果海岸线向海一侧开发利用类型不明确,且对毗邻的陆域开发利用影响较少,则依据毗邻陆域开发利用类型确定海岸带“三生功能”;如果海岸线向海一侧和向陆一侧均未开发或开发利用类型均不明确,则划分为保护利用空间或未利用空间。具体分区原则见表2。
表2海岸带“三生空间”分区矩阵表
Tab.2Coastalzoneecological-living-industrialspacesclassificationmatrix
说明:建设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填海用地及围海用海;向海一侧的开发利用类型可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或相关规划内容;向陆一侧的开发利用类型可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或利用遥感影像进行人工解译。
2案例分析
2.1研究区域概况
唐山市地处东经°37~°19,北纬38°55~40°28之间,位于渤海湾中心地带,属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东隔滦河与秦皇岛市相望,西与天津市毗邻,陆地总面积km2,海域面积km2。唐山市沿岸共有滦河、二滦河、长河、大清河、小清河、青龙河、双龙河等多条主要入海河流,分属滦河、海河两大水系。唐山市大陆海岸线总长.72km,岸线平直,其中自然岸线(含整治修复后具有生态功能的岸段)16km,根据地质类型,唐山海岸线共分为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两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9%,51.1%。唐山海岸广阔的滩涂和众多的潮沟可以用于造地、建港,外侧的沙岛链具有对潟湖和大陆岸线的保护作用,是海岸整体稳定的重要基础。唐山市沿海地区开发密度较高,分布有多处渔港、大面积的养殖池、大型深水港池、临港工业集群发展区、重要的盐业生产区、采油人工岛,同时还分布有重要的河口湿地保护区、曹妃甸生态城、旅游度假区等。唐山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现状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问题,未来唐山市将实施生产力布局沿海推进战略,依托港口建设,大力发展港口服务、仓储物流和临港基础产业、旅游产业等,必须保护和利用好战略性的海岸带空间资源,这使唐山市海岸带“三生空间”的合理划分变得尤为重要。
2.2数据来源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查询等方法搜集唐山市沿海丰南、乐亭、唐海等市县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资料数据,主要包括统计年鉴、土地利用图、城市规划资料、港口规划资料、土地利用数据、海岸线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数据等,同时还选用Landsat,ZY3,HJ01卫星数据,以1∶5万地形图对所有遥感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经过信息增强处理后,解译出管理岸线向陆一侧5km范围内的用地类型。
3结果分析
唐山市海岸带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分别为.5,.6,.1km2,分别占全部海岸带空间的67.16%,23.90%,8.94%,各类海岸带空间面积存在较大差异。二级类海岸带生态空间面积及比例见表3,其中港口码头空间及矿产能源空间共占唐山市海岸带空间的50.75%,且主要分布在南堡、曹妃甸、丰南等区域,城镇建设空间和旅游娱乐空间比重位居第3,4位,分别达到了13.64%,10.26%,而临海工业空间比重最小,为6.84%,唐山市海岸带地区未发现特殊利用空间和未利用空间。
表3唐山市“三生空间”面积统计
Tab.3Ecological-living-industrialspacesareastatisticsinTangshanCity
从空间分布(图1)看,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中东部海岸带地区,所辖岸线长度约为61.18km,其中,城镇建设空间包括曹妃甸生态城、乐亭沿海经济区和丰南港城镇建设区,面积约.9km2,占比达13.64%;旅游娱乐空间集中在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区域,面积约.7km2,占比达10.26%。生产空间主要集中在南堡地区,所辖岸线长度约为.92km,其中,农林牧渔生产空间分布较分散,包括浪窝口渔业空间、沙河口渔业空间和大清河渔业空间,合计面积约.9km2,比重仅为9.57%;港口码头空间主要分布在丰南港、曹妃甸港和京唐港区域,合计面积约.7km2,比重为25.19%;临海工业空间主要分布在曹妃甸港区内和涧河口附近,总面积约.8km2,比重为6.84%;矿产能源空间主要分布在南堡盐场及涧河口附近,总面积达到.1km2,比重为25.56%。生态空间位于滦河口南侧及菩提岛诸岛保护区,全部为保护岸线空间,所辖岸线长度约为29.43km。
图1唐山市“三生空间”分布
Fig.1Spatialdistributionofecological-living-industrialspacesinTangshanCity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海岸带空间的利用将呈现多样化。结合海陆统筹的理念,合理划分海岸带“三生空间”类型,是保证海岸带空间资源利用统筹协调以及可持续化利用的前提,是将“三生空间”理论体系应用于海岸带地区格局划分的重要实践。从海陆统筹的角度出发,构建海岸带“三生空间”两级分类体系,并研究提出了各空间类型的判别方式,结合遥感图像解译技术,定量揭示了唐山市海岸带空间分布格局,唐山市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面积分别为.6,.5,.1km2,分别占唐山市全部海岸带空间的23.90%,67.16%,8.94%。唐山市作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场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其海岸带地区矿产能源空间和港口码头空间面积占比分别达到25.56%,25.19%,且布局较为集中连片,导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布局相对零散,缺乏整体规划,不利于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并且部分区域受到生产空间的挤占,导致居住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4.2讨论
本研究针对海岸带区域的特殊性,提出了海岸带“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及判别方法,需要与现行的土地分类体系和海域使用分类体系进一步衔接,增加其实用性。另一方面,本研究以唐山市为例初步揭示了县级海岸带“三生空间”格局,对不同尺度下海岸带空间的划分、不同空间类型管控政策以及各空间类型之间的制约关系等仍需要从机理上进一步研究。